南极秦岭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第3个常年考察站,新时代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常年考察站,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建筑面积达到5244平方米,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用来导航的南十字星。
3月1日,我国在秦岭站建设的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正式交付使用。
据央视新闻报道,南极秦岭站新能源系统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电池、制氢、储氢、氢能源发电等硬件设施,在能源设备和系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南极秦岭站是新时代我国建成的第一个常年科考站,目前开站已满一年。
南极严寒、强风等气候特征,以及极昼极夜的自然现象,为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储存增加了许多挑战。为了应对南极极端环境条件,秦岭站新能源系统许多设备设施需要进行专门的研发和改造。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清洁能源首席科学家、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孙宏斌说:第一个问题是清洁能源装备的可靠性的问题。第二个就是系统的安全性问题。
比如说,以风机为例,要在冰盖上能够生存下来,这里面我们就研发了称之为能够耐寒同时能够耐风的水滴形风机,对我们的氢能源燃料电池来讲,它应该能够有耐寒的冷启动的技术。所以包括对系统的安全性,我们研发了能够保证极昼、极夜各180多天的极端的能量平衡,能够保障能量的可靠持续供应。
据科研人员介绍,秦岭站的清洁能源系统中,光伏和风电占整个站区总能源容量的60%,在无风无光的情况下,可为站区提供约2.5小时,最大150kW负荷的供电,保障考察站科研设备和基本生活设施短期纯绿色运行。
图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记者:宋云研
【版权申明】文章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转载目的仅用于传递信息而非盈利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