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由明阳智能控股子公司明阳氢燃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台30MW级纯氢燃气轮机“木星一号”从江苏无锡成功发运,交付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应用于深圳能源集团鄂托克旗风光制氢一体化合成绿氨项目配套工程——30MW级纯氢燃气轮机氢储能示范工程,标志着我国在燃气轮机纯氢发电方面迈出里程碑式的关键一步。
查看详情 >7月22日,位于我国渤海的亿吨级油田——垦利10-2油田群开发项目(一期)顺利投产,标志着我国海上最大规模浅层岩性油田正式进入生产阶段。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区域平均水深约20米,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亿吨,是渤海湾盆地凹陷带浅层发现的首个亿吨级岩性油田。该油田分为一期、二期两个开发项目,此次投产的一期开发项目计划投产开发井79口,预计高峰日产油气当量约3000吨。
查看详情 >7月22日,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低压直流系统及用例》国际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光伏直流领域的首个国际标准,为分布式光伏开发与新型配电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全球分布式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南。
查看详情 >7月16日,据央视新闻报道,由我国提出的《电力储能用超级电容器》国际标准提案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功立项,得到了德国、日本、芬兰等国的大力支持,是全球首个应用于电力储能领域的超级电容器国际标准。
查看详情 >7月16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继今年7月4日首创新高(14.65亿千瓦)、7月7日再创新高(14.67亿千瓦)后再次刷新历史纪录,首次突破15亿千瓦,最大达到15.06亿千瓦,较去年最大负荷增加0.55亿千瓦。本周全国电力负荷持续维持高位,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
查看详情 >7月2日,我国首个实现工业运行的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在山东青岛建成投用,对漂浮式光伏在沿海、浅海地区推广具有重要示范效应。项目占地面积约60000平方米,装机容量7.5兆瓦,项目每年可发绿电1670万千瓦时。
查看详情 >7月4日,随着三峡江苏大丰海上风电项目9号机组叶片缓缓转动,我国当前离岸距离最远的海上风电项目实现首批机组并网,为我国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再进一步。项目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东北方向海域,最远点离岸距离85.5千米,是我国目前已并网发电离岸距离最远的海上风电项目。项目共安装98台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800兆瓦。
查看详情 >7月3日,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制造领域最大分布式光伏、电力储能及充电桩一体化项目二期工程在海油工程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全面投用。项目融合了分布式光伏发电、锂电储能系统与智能充电三大技术。项目全生命周期预计运行25年,两期工程累计光伏装机容量为15800千瓦。
查看详情 >6月28日,全球首艘纯氨燃料内燃机动力示范船舶“氨晖号”在安徽合肥巢湖水域首航成功。这标志着氨燃料在船舶领域的工业化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为航运业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全新路径。此次首航的“氨晖号”搭载一台200kW的高速气体内燃发电机组、2台100kW推进电机及双桨推进系统,满载50吨,额定航速为10节。
查看详情 >6月28日,我国首个发电行业专业大模型——“擎源”在北京发布,模型参数达千亿级别,这也是全球首个千亿级发电行业大模型,有效提升了模型的推理能力,为发电行业实现安全、高效、绿色、智慧发电提供“超级大脑”。
查看详情 >近日,全球首台136吨级氢能源矿用车已成功下线,绿色低碳运输创新模式积极推进。这款氢能源矿用车自重115吨,载重136吨,搭载业内领先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以及70MPa高压大容量车载储氢系统,与等吨位柴油动力矿用车相比,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15吨,约等于600辆乘用车的排放量。
查看详情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6座抽水蓄能电站的31台机组启动超过30000次,较2022年增长13.81%,发电电量112.61亿千瓦时,首次突破100亿千瓦时,较2022年增长27.36%,相当于514万居民用户一年的用电量。
查看详情 >1月29日,世界首款四座氢内燃飞机原型机在辽宁省沈阳市法库财湖机场成功首飞。氢燃料内燃机飞机,是以氢燃料作为推进能源的飞机,其碳排放量接近为零。随着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重视以及航空领域碳排放的要求,氢燃料飞机的研发与应用备受关注。通过氢能飞机的研制与运营,推动氢能航空全产业链发展,从而在我国绿色航空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
查看详情 >1月21日,湖北大冶深地储氢科研中试基地项目签约开工仪式在大冶金湖举行。该项目是国内首个岩洞储氢和地下分布式储氢的科研中试基地,研究领域包括岩洞储氢基础理论、关键临氢材料、核心建造工艺、智慧管控平台等内容,同步开展光伏、制氢、输氢、储氢至加氢的氢能全产业链条的工程化应用创新。
查看详情 >1月17日,在全国最大汽车出口码头——上海海通国际汽车出口码头,一艘7600车位LNG双燃料滚装远洋船将首航欧洲,这也是我国现役装载量最大的清洁能源滚装船,创新采用LNG双燃料清洁动力,能够减少40%的二氧化碳排放。
查看详情 >1月3日,随着±800千伏楚穗直流“双极功率升降试验结束,直流维持运行状态”最后一个调试项目完成,国内首套自主可控的特高压直流工程监控系统顺利投运。本次±800千伏楚穗直流监控系统的成功改造,对服务南方区域电力现货市场建设、促进特高压直流工程示范应用自主可控系统、提高±800千伏楚穗直流运行可靠性及操作效率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详情 >近日,位于芜湖市繁昌区的芜湖海螺10MW/80MWh二氧化碳储能项目一次调试成功,正式并网发电。作为全球首套二氧化碳储能示范系统,该项目并网发电标志着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顺利进入大规模商业应用阶段。二氧化碳储能将依托其经济、安全、站址灵活、自带转动惯量、场景适应性强、效率与容量稳定、系统寿命长等诸多优势,助力“绿色清洁能源时代”加速到来。
查看详情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在2023年12月份的液化天然气(LNG)出口量创下月度和年度新高。2023年美国共出口9120万吨LNG,超越卡塔尔和澳大利亚,跃升成为全球最大LNG出口国。
查看详情 >1月3日,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储能电站——宝塘储能站,在广东佛山正式投运。这座大型“城市充电宝”占地面积58亩,装机规模为300兆瓦,占粤港澳大湾区新型储能装机总量的1/5。在用电低谷时,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进行“充电”,在用电高峰时,再将储存的绿电稳定可靠地输送到千家万户。按照每天“两充两放”测算,宝塘储能站每年可满足大湾区20万居民用户的用电需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万吨。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