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位于青海省同德县境内海拔3365米的云杉变电站投入运行,这是我国海拔最高的75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青海—河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世界上第一条专门为输送清洁能源建设的远距离输电通道,途经青海、甘肃、陕西、河南4省,线路总长1578公里,每年可为华中地区输入清洁电量400亿千瓦时。
查看详情 >9月16日,三峡能源乌兰察布新一代电网友好绿色电站示范项目170万千瓦风机全部完成吊装,标志着全球最大“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达成又一个重要节点。绿色电站示范项目总建设规模200万千瓦,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也是全国首个储能配置规模达到千兆瓦时的新能源场站。
查看详情 >近日,新疆风能升级改造项目首台机组顺利并网。这是全国首批“以大代小”升级改造项目首台成功并网的风电机组。风电场“以大代小”可以盘活存量资产,提升项目收益,加快区域能源转型进程。与此同时,还能够为中国风电事业发展注入动力,保障风电装机规模稳定增长。
查看详情 >7月1日,全国首套燃气烟气2000吨/年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在华能洋浦热电联产项目成功投运。该装置验证了新型碳捕集溶剂和工艺技术、捕集动态运行机制与策略,实现了碳捕集装置与调峰燃气电厂协同调控运行,为未来燃气机组实现低成本低碳排放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
查看详情 >7月11日,中国首个全容量并网投产的百万千瓦级新能源项目——华电青海德令哈100万千瓦光储及3兆瓦光伏制氢项目成功投产发电。这是我国在高海拔地区制绿氢的首次尝试,通过光氢储一体化的技术路线和技术体系推动氢能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实现绿电、绿氢消纳。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对推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经济建设,带动氢能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对于构建完整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体系,延伸区域内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链条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详情 >7月10日,全球首台“导管架风机+网箱”风渔融合一体化装备MyAC-JS05在浙江舟山正式下线,并预计于7月下旬投运于全国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融合项目——明阳阳江青洲四海上风电场项目。该装备的下线,不仅打破了能源装备与渔业装备之间的“次元壁”,推进了能源行业与深远海渔业的“梦幻联动”,也标志着明阳智能在推进海洋能源立体化融合开发上取得新进展、迈出引领步伐。
查看详情 >7月10日,三峡集团发布消息,世界装机容量最大水电站——三峡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年来,已累计发出16000多亿千瓦时清洁电能,相当于我国居民2022年直接消耗的电力总量,助力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查看详情 >7月11日,我国首条百万吨、百公里高压常温密相二氧化碳输送管道——“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正式投运。这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二氧化碳长距离密相管输,对推动我国 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查看详情 >11月11日,中广核惠州港口二海上风电项目正式并网。该项目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该项目一期已于2021年9月并网发电,二期项目并网后,广东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突破800万千瓦。预计到2025年,广东海上风电投产规模达1800万千瓦。该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约30亿千瓦时,可等效节省标煤约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35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约6000公顷。
查看详情 >近日,我国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中储国能公司联合自主研发的国际首套30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膨胀机完成集成测试,顺利下线。储能技术是能源革命的关键支撑技术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压缩空气储能具有规模大、成本低、效率高、环境友好等优点,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此次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膨胀机完成集成测试并顺利下线,标志着国际首套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查看详情 >8月16日,我国首个薄煤层气大规模开发项目——潘河薄煤层气开发项目全面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薄煤层气大规模开发取得新突破,为薄煤层气的高效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对推动我国煤层气高效开发利用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详情 >突破了混合换相换流器高可靠控制保护技术, 提出了基于逆阻型IGCT器件的混合换相换流新方法 提出了基于逆阻型IGCT器件的混合换相换流器新方案, 鉴定委员会专家现场参观了双向阻断IGCT器件和混合换相换流阀
查看详情 >近日,在世界首个高压大容量柔性低频输电工程杭州亭山-中埠柔性低频输电示范工程现场,世界首台72.5千伏及252千伏20赫兹低频GIS设备成功并网运行。作为当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柔性低频输电工程,不仅实现了杭州富阳、萧山两大负荷中心互联互通,同时也充分证明了技术可行性,为后续中远距离海上输电、藏区柔性交流联网、新能源接入等新的输电模式奠定了技术基础,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查看详情 >7月14日,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 “玲龙一号”反应堆核心模块完成出厂验收。“玲龙一号”反应堆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核能先进堆型示范工程之一,是继“华龙一号”后又一国内自主创新重大核电成果。“玲龙一号”发电功率12.5万千瓦,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0亿千瓦时,满足52.6万户家庭生活所需,同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8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50万棵。其推广应用能够优化能源结构、减少我国化石能源的消耗,大幅促进节能减排,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查看详情 >7月19日,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海上风电场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大容量机组研发制造及运营能力再上新台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据统计,目前全球市场上近六成风电设备产自中国,截至2022年底,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57.6吉瓦,我国累计装机容量达30.51吉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3%,我国风电累计出口容量1193万千瓦,已覆盖49个国家和地区,我国风电设备出口正快速增长。
查看详情 >为保障山东电网稳定运行、提升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支撑, 由中国华能自主研发的100兆瓦/200兆瓦时分散控制构网型独立储能电站在山东莱芜电厂实现全容量并网, 年可消纳新能源电量约1亿千瓦时
查看详情 >由三峡能源投资建设的全国最大新能源配套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徽阜阳南部风光储基地项目储能系统(以下简称阜南储能系统)首期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 阜阳风光储基地项目采用风电、光伏、储能、沉陷区治理有机结合的新能源基地化开发模式, 阜南储能系统为国家首批、长三角首个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安徽阜阳南部120万千瓦风光储基地项目(以下简称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