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我国首个输电移相器工程——扬州110千伏平安变移相器示范工程在扬州宝应正式投运,可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10万千瓦,相当于当地总用电负荷的16%。
查看详情 >7月25日,随着装备主体和钢管桩的对位合体,全球首台“导管架风机+网箱”风渔融合一体化装备MyAC-JS05在明阳阳江青洲四海上风电场顺利完成海上安装。此举标志着明阳青洲四项目建设再次取得重大进展。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的融合发展为深远海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可有效解决近岸养殖空间受限、海域污染、资源荒漠化等瓶颈难题。
查看详情 >7月25日,随着装备主体和钢管桩的对位合体,全球首台“导管架风机+网箱”风渔融合一体化装备MyAC-JS05在明阳阳江青洲四海上风电场顺利完成海上安装。此举标志着明阳青洲四项目建设再次取得重大进展。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的融合发展为深远海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可有效解决近岸养殖空间受限、海域污染、资源荒漠化等瓶颈难题。
查看详情 >近日,在世界首个高压大容量柔性低频输电工程杭州亭山-中埠柔性低频输电示范工程现场,世界首台72.5千伏及252千伏20赫兹低频GIS设备成功并网运行。作为当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柔性低频输电工程,不仅实现了杭州富阳、萧山两大负荷中心互联互通,同时也充分证明了技术可行性,为后续中远距离海上输电、藏区柔性交流联网、新能源接入等新的输电模式奠定了技术基础,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查看详情 >7月18日,全球首个能源行业商用AI大模型——盘古矿山大模型在山东发布。目前,该模型涵盖采煤、掘进、主运、辅运、提升、安监、防冲、洗选、焦化9个专业21个场景应用,解决了人工智能在矿山领域落地难的问题。如何引领矿山等能源领域通过AI开发模式工厂式转变,使AI大规模进入矿山,从而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高效性和少人无人化,是中国能源领域智能化的重要课题
查看详情 >7月19日,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海上风电场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大容量机组研发制造及运营能力再上新台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据统计,目前全球市场上近六成风电设备产自中国,截至2022年底,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57.6吉瓦,我国累计装机容量达30.51吉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3%,我国风电累计出口容量1193万千瓦,已覆盖49个国家和地区,我国风电设备出口正快速增长。
查看详情 >近日,国家能源集团河北龙山电厂抽汽蓄能熔盐储热调峰灵活性改造示范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是国内首个利用熔盐大规模储热实现机组深度调峰及顶峰的重大科技创新示范项目,也是国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研攻关依托项目。项目建成后,该厂机组调峰能力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00兆瓦,时长达4小时,顶峰能力增加47兆瓦,放热时长不低于6小时,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河北南网调峰能力,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促进河北省新能源发展和能源结构转型,还将为全国现存煤电机组大幅提高调峰能力提供技术借鉴,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查看详情 >7月14日,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 “玲龙一号”反应堆核心模块完成出厂验收。“玲龙一号”反应堆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核能先进堆型示范工程之一,是继“华龙一号”后又一国内自主创新重大核电成果。“玲龙一号”发电功率12.5万千瓦,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0亿千瓦时,满足52.6万户家庭生活所需,同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8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50万棵。其推广应用能够优化能源结构、减少我国化石能源的消耗,大幅促进节能减排,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查看详情 >7月1日,全国首套燃气烟气2000吨/年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在华能洋浦热电联产项目成功投运。该装置验证了新型碳捕集溶剂和工艺技术、捕集动态运行机制与策略,实现了碳捕集装置与调峰燃气电厂协同调控运行,为未来燃气机组实现低成本低碳排放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
查看详情 >7月10日,三峡集团发布消息,世界装机容量最大水电站——三峡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年来,已累计发出16000多亿千瓦时清洁电能,相当于我国居民2022年直接消耗的电力总量,助力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