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动态 » 企业风采

“2024能源互联网最佳实践案例”—— 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园区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

   针对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和电力市场深化改革需求,以“能耗双控”向“碳排双控”为研发导向,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依托输变电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综合能源转化与高效利用实验室,开展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园区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建设,构建了实验工况与常规工况多态运行模式,具备综能系统试验测试与能效评估能力,完成典型场景综能系统测试与仿真平台耦合分析、实验场景复现及算法数据积累、综合技术示范工程应用验证,实现了实验室内外部能源系统“源---储”供需柔性互动。


   本项目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是90年代建设老旧办公及产业园区,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租赁园区后,将C楼部分调整为实验功能,总面积约5000m2,包含电池、电力电子等实验室,测试设备多、用电功率大、发热量明显,园区用电负荷显著增加,原有变压器负荷容量难以满足电力需求。项目团队重点开展了多能转换与耦合优化、需求响应与聚合调控、碳足迹核算与追踪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发,有效解决区域分布式能源消纳、园区多能源高效利用、新型柔性负荷波动等行业痛点问题。通过充分考虑实验室内、外部能源系统间的协同,进行各系统有机耦合、供需互补及一体化运营管理,开展了高效冷、热、电设备解决多能源耦合转换、存储与高效率利用,实现了短长时综合储能对电力功率支撑与能量优化协同,节约电力建设与运营成本。


项目时间:2024年6月完成建设

园区改造三维模型图


·建设内容


高效蓄冷系统;

相变储热系统;

智慧供冷与供热系统;

光储充一体化系统;

规划仿真优化系统;

智慧能源调控平台

智慧综合能源系统架构图


·项目特色


规划仿真优化

   融合传统经验公式、基于机理的科学计算模型及基于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模型,构建具有丰富的综合能源行业高复用模型库,同时支持多源异构模型集成、开发、测试、维护与发布的模型全寿命周期管理,为园区用能设备设备仿真优化的协作开发提供支撑,同时可以将仿真模型下发部署到DCS或SCADA等控制系统。


多能耦合优化

   针对工业产业园、科技创新园、港口物流园等典型场景,综合考虑能源政策、供用能系统结构及能源利用现状等多方面的痛点需求融合,研究基于双碳目标下典型场景业务发展需求;建设完成涵盖高效蓄冷系统、相变蓄热系统、智慧供热系统、冷热机组耦合系统(互补调节)、光储充系统的智能高效实验室,完成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光储充一体化

   本项目建设具有创新引领的园区用能技术,通过大功率直流充电、交流充电、等技术实现高效用能、有序用能,改善用户用能体验,引导生活及消费习惯。融合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分布式光伏、储能等技术,解决电动汽车集中充电对电网造成的影响、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用能成本。


智慧能源调控

   聚合园区内新能源发电、生产可调负荷、增量能源转换站、蓄冷储热储电及周边柔性负荷,依托“冷-热-电-气”负荷数据,通过优化调控系统及边缘控制技术,实现日前/日内-多目标综合优化调度,支撑能源系统托管运营业务,提供能源购进,转出及结算服务。


多能耦合优化调控平台

 ·效益分析

   本示范工程较常规方案节约用电容量建设费用1440万,减少实验楼相关设计容量40%配置规模,减少50%以上的运维需求,预计5年期节约130万元。


·推广前景

   基于本案例,可延伸拓展应用于多种类、多形式的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大电网、区域电网、独立微网、新能源基地等系统。规模化部署后,可充分发挥多类型、多对象资源的优化协调控制作用,可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并网时与大网友好互动、离网时安全稳定运行,合理利用源、荷、储各类资源以达到总体供用电的成本优化。对于持续提升清洁能源消纳比例、探索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新途径及多元化储能的应用场景,都具有良好示范效应和重大的经济效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