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废弃栏目 » 联盟服务 » 政策支撑

政策研究 |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十三五”全社会用电量预测分析专项汇报

基本情况说明

2016年9月,受国家能源局委托,清华大学成立了专项研究小组,对我国“十三五”规划期间的全社会用电量进行了预测论证。

专项研究小组由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的能源互联网战略与运筹研究中心为主要承担方,集合了电机系、核研院、低碳经济研究院、公管学院、热能系的相关研究人员。基于清华大学多年来在宏观经济分析、能量规划预测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开展了国内外全面调研与技术方案论证,在征求相关领域多位专家审议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讨论修改,形成了《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经济论证报告》,该报告对“十三五”期间我国的电力电量需求进行了预测论证,分析了“十三五”期间我国的整体电力供需态势与适宜的电源装机结构规划,为电能替代、消费侧节能、电动汽车发展、清洁能源消纳等行业规划提出了建议。该报告的研究成果被《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所采纳,为行业规划的制定出台提供了有益贡献。

预测分析方法

专项研究小组根据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趋势,对我国“十三五”规划期内的全社会用电量等关键数据进行了预测分析。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工业部门,而全社会用电量则是表征宏观经济形势的“晴雨表”。因此,对全社会用电量进行预测分析,其关键是对全社会用电量受到国民经济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调整、消费升级转型等重要因素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构建一个“经济-用电量”耦合的计量分析模型,从而在各种宏观经济指标与全社会用电量之间建立稳定的数学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先进的数学方法,从多维度的历史数据中推测、挖掘出未来电能消费在结构占比、弹性系数、能效提升等方面的重要趋势,对预测模型中的关键计算参数进行估计与赋值,从而最终计算出未来的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情况。

专项研究小组全面地考虑了“十三五”经济规划的各种发展指标,综合考虑了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用电量变化的影响,具体地,可以总结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弹性系数变化、能效提升、电能替代、电动汽车发展、行业拉动效应、外部经济要素影响等八个方面;分别采用时序外推法、产值单耗法、弹性系数法与各种计量经济学的预测分析技术,以及向量修正模型、一般均衡模型等各种计量经济学范畴的预测分析技术,构建了一个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长期用电量综合预测模型

能源互联网战略与运筹研究中心简介

能源互联网战略与运筹研究中心以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经济与信息研究室夏清、康重庆、陈启鑫教授团队为基础,依托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丰富的平台资源,在预测技术、电网运行优化、电力市场政策研究以及智能电网运行等方面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和显著的技术优势。所形成的核心技术及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电网智能调度运行、电力市场交易平台建设、电力系统规划、电网营销、售电平台设计及核心策略研究以及智能用电等多个领域。

在需求预测领域,在负荷预测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预测方法和策略,取得了突出的理论与应用成果。在国内外SCI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累计被引用1000篇次以上。出版专著《电力系统负荷预测》(中国电力出版社)。所开发的长、中、短期系统及母线负荷预测软件系统预测精度高,功能丰富实用,已经覆盖20余个省级调度中心、200余家地市供电局,极大提高了实际调度工作的负荷预测水平,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在电网调度领域,承担了863重大项目《大电网运行状态感知、风险评估、故障诊断与调度技术》,提出了基于感知化技术与多维分析技术的电力数据可视化技术,在上海世博会国家电网馆的展示单元中得到了应用;所开发的信息化系统、月度机组组合、日前经济调度、日内滚动调度、节能发电调度等相关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产品已经形成10余个产品系列,作为主运系统应用于20余个网省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电力市场领域,取得一系列的成果。提出了电力期货、现货、发电权交易市场的理论与方法,在上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完成了东北、南方两个区域市场方案及多个省级电力市场方案和规则的设计,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统一开放的电力市场体系。深度参与了本轮电改9号文的制定与相关配套文件的起草工作,主持起草了多个区域、省的电改综合实施方案。负责本轮电改广州交易中心,广东、广西、贵州省等交易中心交易算法和结算算法的设计和开发,并积极与售电公司开展合作,为售电公司提供售电平台的研究、建设和咨询服务。

在智能电网领域,承担了国家能源局《我国智能电网发展战略与实施方案》。承担了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含高比例间歇式能源的区域型智能电网集成综合示范》,研究了智能配用电通信信息集成技术与电力互动用户调度集成技术,实现了发、输、配、用、储、微等多环节的协调运行与集成控制,在国内首次建设了输、配、大用户一体的智能电网综合集成示范工程。

在电力规划领域,开展了多项开创性研究,在电源电网一体优化、综合资源规划、抗灾规划、规划方案评估、可再生能源消纳、系统风险评估等引领了多项理论研究并产生广泛的应用。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在IEEE会刊等杂志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其中《大规模风电场接入对电力系统调峰的影响》被引240余次并获得2012年度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学术论文称号。研发“电力规划决策支持系统GOPT”率先实现了电力系统时序运行模拟、电源规划优化、电网规划优化、电力系统风险评估、新能源消纳能力评估及可信容量评估等实用化功能,在我国过半省电网的规划工作中实现应用。

在低碳电力领域,提出了低碳电力调度等新理念、新模式,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学术影响,获得了全球35 名杰出青年创新家(TR 35),亚太青年科学家奖等国际学术荣誉;提出了碳流的理论,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上发表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论文。

未来,本团队将继续依托现有理论和技术优势,深入开展能源互联网产业战略政策、能源大数据分析和预测、能源互联网交易运营、多能源协同优化、购售电优化决策、智能房屋与智能用电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全力支撑能源互联网建设。


以下为文件全文

注:全文引自中国能源报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