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前不久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互联网+”智慧能源 (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新形态,对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促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动能源市场开放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能源系统更好地把握《意见》内涵,即日起,本报将陆续刊发“解读‘互联网+’智慧能源”系列报道,共7篇,敬请关注。
周孝信
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和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推进我国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举措。
我认为,在我国发展能源互联网,首要的任务是解决我国能源转型的两大关键问题,
一是改变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我国能源系统清洁低碳的目标;
二是大幅度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我国能源系统安全高效的目标。
当前,智能电网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在全国广泛展开。我理解,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主干网络和可提供各类能源供需协调互动的平台;能源互联网更为强调能源系统和能源市场与信息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注重能源电力市场的交易开放和产业升级。在一定意义上,能源互联网可以看作是智能电网在广泛能源领域的扩展,是承载能源革命目标的新一代的能源系统。因此,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应充分利用智能电网的已有成果,并与当前的智能电网开发应用统一规划、协同发展。
周孝信
当前,在我国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的过程中,遇到上网、消纳的难题,弃风、弃光甚至弃水严重,制约了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发展。能源互联网倡导和推进多能协同互补,在大规模集中开发地区,除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外,也可以利用弃风、光、水电制氢、供热,发展风电、清洁煤电协同的高耗能产业综合利用,研发采用清洁煤电高效深度调峰技术,这些措施的实施,都可以显著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在能源电力受端地区,发展清洁能源热电冷联产系统,分布式光伏、风电及天然气的电、冷、热综合利用等,都能大幅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当然要实现不同形式能源相互转化、高效利用,还要解决技术和市场方面的一系列难题,特别需要克服我国长期存在的各类能源计划单列、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能源市场配置等系统性缺陷。
周孝信
电气化是二十世纪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工程技术成就之一,支撑电力系统的电网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网络系统之一。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电压等级的电网已覆盖城乡,深入千家万户。当前我国传统能源中煤炭约50%的产量转化为电,未来这一比例会逐步提高;而各种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绝大部分也要转化为电加以利用。未来新一代能源系统首先是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开发利用为特征。
周孝信
在能源消费方面,能源互联网的消费新模式,对实现社会能效最优起到的作用可能更大。欧美发达国家已将发展智能电网纳入国家战略,并在资金、政策上面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发达国家的智能电网概念,不仅关注电力系统本身结构和运行模式的转变,更加关注各类能源的综合利用,以及能源系统构架的顶层优化设计问题。多种能源综合利用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关注焦点,主要目标是在近年来智能电网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电网、气网、热网、交通网等,建立智能能源网,以便得到更高的能源全局效率。
周孝信
传统电力系统中各类一次能源发电和分散布局的电源结构(骨干电源为主)通过大规模互联的输配电网络,连接千家万户使用,具有天然的网络化基本特征。传统电力系统终端用户用电早已实现“即插即用”,电力用户不需要知道它所用电是哪家电厂发出的,只须根据需要从网上取电,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和分享的互联网特征。然而传统电力系统不支持多种能源相互转化和互补,不适应高比例分布式清洁能源电力的接入,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占比的提高受到限制;长期以来“重发轻供、不管用”的思维模式,忽视与终端用户的交流与互动;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调度、控制模式也不适应大量分布式发电、高效用能用电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化运作。
以“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电力系统,就是要大力推进能源与信息的深度融合,发挥电力系统覆盖面宽、能量和信息一起传输的独特网络优势,克服传统思维的局限和存在的薄弱环节,构建骨干电源与分布式电源结合、主干网与局域网微网协调、多种能源优化互补、供需互动开放共享的能源系统和生态体系。
一是实现多能源互联互通,提高一次和二次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二是借鉴互联网及其扩展的网络技术:即插即用、能源路由器,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能源系统特别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微网及用户在能源生产、消费、市场管理和服务的支持;
三是以用户为中心,催生能源生产、消费、服务的新业态和商业模式。
周孝信
能源互联网的实施和有效发展,除需要开展科技研发攻关,提供高科技的软硬件支撑,实施示范推广外,关键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克服各类能源计划单列,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能源市场配置等系统性缺陷。中央9号文关于新增配电和售电改革,建立区域电力交易中心等举措提供了克服体制机制性问题的新契机。个人认为要从底层示范工程做起,逐个克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便在不断积累后实现整体突破。
本文转载自《中国电力报》,陈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