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交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活动交流 » 国际峰会

从“0.75”到“1”:做能源互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2016年3月,由清华大学与四川省共同创建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正式成立,落户成都天府新区。四年多以来,研究院积极开展能源互联网前沿研究和产业培育,为四川省乃至全国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能源消费升级以及拓展能源国际合作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0年10月15至17日,第二届能源互联网国际创新创业峰会在蓉召开,作为本次活动主要承办方代表,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毅就四川省能源结构优化转型、天府新区打造清洁能源标杆示范园区、促进成果转化和区域能源政策等问题接受了峰会新闻中心记者的现场采访。


image.png

图: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毅在峰会现场做《让我们一起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主题演讲

将地缘与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Q

记者:您如何看待四川发展清洁能源的前景?

刘毅四川发展清洁能源具有充分且明显的优势。

首先,四川省是全国清洁能源示范省,整个四川省的能源结构和用能形式非常丰富,拥有除海洋能以外的几乎所有能源种类。

其次,成都高等院校数量排名全国第六,拥有充足的人才基础;与此同时,四川具备牢固的科技人才基础,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第三十研究所等众多科研院所,许多外企在成都也设立了研发中心,人才优势明显。

第三,从产业特征上讲,依托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成都的软件及电子信息产业发达,这两个产业在未来能源系统的变革中将会发挥独特作用。

就能源产业而言,中国发电集团的重组与发展形成了目前“新五大三小”格局(即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华能、中国华电、中国大唐、国家电投等五大电力集团公司,以及国投电力、华润电力、中广核等三家发电企业),所有的发电公司在成都均设有子公司或分公司,这是因为四川的水电和川西的风(能)光(能)资源丰富,例如雅砻江、大渡河、三峡等。今年7月,国家电投在天府新区设立的西南能源研究院正式揭牌,其将成为西南区域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能源战略咨询智库,也将为天府新区加快智慧公园城市建设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

image.png

图:清洁能源发展需各方发力,图源pexels

Q

记者:将天府新区打造成“全国清洁能源标杆化示范园区”是本届峰会的热门话题之一,对这一目标您的看法是什么?

刘毅 从2015年来到成都,我和院校同仁一道见证并积极参与着天府新区的建设。过去的五年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目前新区“蓝绿占比70.1%”(备注:指水体和绿地占空间比例),可以说筑基是很成功的。

今年开始,成都明确提出公园城市建设,也把能源建设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接下来在供能形式、能源保障、节能减排等很多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近日,世界银行的能源专家在我们的陪同下到天府新区调研,为后续的相关项目合作与落地做准备。

天府新区三大主体功能区中,目前我们最关注的是天府总部商务区和成都科学城。

天府总部商务区的核心区域,涵盖了总部经济、创新金融、商业商务、会展博览及配套等区域职能,拥有建筑面积约57万平方米的中国西部博览城,规划了489米的“西部第一高楼”,还有多层的地下空间等,这些都是未来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核心区建设的重要方向。城市建设方式的变化,要求我们投入更多努力以探索供能和能源保障形式的变化。

作为成都科学城核心区之一的鹿溪智谷占地十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有研发机构、写字楼、大科学装置,以及大量的民居和住宅,基本上就是一个完整的城市,探索未来城市能源系统发展的应用场景非常丰富和充分。

Q

记者:四川在深化能源转型方面,还存在哪些明显的痛点?从政策的角度,如何客观分析?

刘毅:坦白来讲,四川在能源方面的政策引领应该处在全国平均水平,客观上也存在一些制约四川能源转型发展的因素。

第一是丰富多样的能源形势给政策制定者带来一定的困惑。这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场景并不单一。北京大学的林毅夫教授讲“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一个“有为政府”的目标就是做一个“有效市场”。事实上如果这个市场单一,“有为政府”就好干,这个市场复杂,这个政府就不好干。举个简单的例子,市场有卖土豆的、有卖胡萝卜的,那有限的资金到底是用来买土豆还是胡萝卜呢?这很难取舍。

第二个难度是区域间经济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成都占据四川全省经济总量近40%,其他地区发展程度相对滞后。但值得庆幸的是,当前“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举措陆续出台并逐步有效推进,这种差距正在不断缩小,针对各个方向的补贴或降税等政策也在日渐完善。


image.png

图:区域间经济水平差距是能源互联网发展的难点之一,图源pexels


从高校到产业的孜孜探行


Q

记者:我们了解到,研究院成立初期仅有2个研发团队25名成员,占地3000平米,短短四年多时间已经拥有了32个研发团队244名成员,占地面积达23000平米。能给我们分享一下研究院在促进能源行业成果转化方面的有益经验吗?

刘毅:研究院成立以来的职责和目标是促进清华大学成果的落地和转化,以及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从高校到产业,中间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期望在学校里做到实验室样机,在我们这儿做到小试或中试,然后就可以和产业合作了。打个比方,我们不是做“从0到1”而是做“0.75到1”。

“0到1”的过程是一个东西从完全没有到有,在高校里做到实验室样机,就是有了一个概念,从最早的一个idea或者concept开始做理论证明,接下来会做一个proof of concept也就是做一个原型机,然后做实验室样机。

基本上我们引进的团队已经完成了实验室样机,这在“0到1”的过程中大概到0.75了,然后从实验室样机到小试或中试,是“0到1”中间产业化的部分,完成最后一公里,也就是这“0.25”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我们团队有一位成员欧阳勇博士,就是清华大学成果转化的典型实例。他是做传感器的,博士五年,在研究院又做了五年,今年才有可能自己出去成立公司。真正要有一个硬科技的东西做出来,必须得“十年磨一剑”。

Q

记者:作为一个北京人,您来蓉参与四川的能源建设已经快五年时间了,能分享一下您和团队这期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成绩和感触吗?

刘毅:我们来到成都后,一直在积极地融入四川的能源建设中,也做了不少工作。目前已经与全省21个市州中的11个市州展开了合作,这两年我们院牵头申报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


获奖的是我们团队的宋永华和李政老师,他们都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宋永华老师还是澳门大学的校长,巴中人;李政老师虽然出生在石家庄,但他母亲是成都人。两位老师都与四川有非常深刻的渊源,对成都和西部建设非常支持,愿意把成果带到这边来合作。


我对成都最深刻的体会是这个城市分“三环里”和“三环外”,比如有朋友从北京过来,落地成都双流机场后,上绕城直奔城南,说他好像从没到过成都,因为全是高楼和普通话。在成都,想玩儿、想听地道的成都话就去三环里,去人民公园和青羊,想干活儿或者体验现代化的城市就到高新和天府新区,我特别喜欢这个感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