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新能源车巨头争相布局换电模式;电力需求响应补偿机制要跟上


         


1. 新能源车巨头争相布局换电模式

2. 电力需求响应补偿机制要跟上

3. 工信部:将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

4. 世界首个实用化零碳智慧能源中心在榆林投用

5. 全球储能步入高速发展期

6. 特斯拉与两家中国供应商签署电池材料交易

7. 我国成功发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

8. 欧盟国家正式开始实施天然气消削减协议

重大消息

Attention

Please

01

新能源车巨头争相布局换电模式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创新高,充电补能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除了电池续航的增长,换电模式由于效率高等优势也迎来风口。8月1日,首座蔚来与壳牌合作的充换一体站上线运营。该站是蔚来在全国布局的第1048座换电站、第1777座充电站,其投运标志着蔚来与壳牌在电动汽车能源领域的合作正式开启。就在蔚来宣布上述重大布局的前一天,宁德时代与成都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换电运营、新能源及储能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新能源车巨头争相布局换电的背后,是这个赛道正在迎来风口并开始进入爆发期,2022年也因此被称为换电元年。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换电模式已经从国家层面在解决新能源汽车用户的里程焦虑和充电慢、充电难的行业痛点,以公共汽车、出租车等公共领域为出发点推广换电站,确实体现出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重视,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普及。

全文节选

换电模式迎爆发元年

据了解,到2025年,蔚来和壳牌将共建100座换电站,此前,蔚来还与中国石化、国家电网等企业开展了共建充换电站的合作。7月29日,协鑫能科正式推出基于车电分离的系列租售产品方案,涵盖运营重卡和轻卡、乘用车的无动力车身、动力电池和整车等多种模式。计划2021年建成换电站13座,2022年目标建成300座,2025年计划建成5000座。除了蔚来、宁德时代,换电模式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巨头入局,有传统能源巨头、有车企、也有动力电池企业。

与新能源汽车充电模式相比,换电模式的优势较为明显。新能源汽车的“车电分离”也许会成为一种新业态发展趋势。车是车、电是电,买车大多数是一次性消费,而换电可以是终身服务或长期收费升级服务。隆众资讯锂电分析师郝红梅表示,当前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水平仍需车主等待较长时间完成电量的全部充满,尤其是重卡等电池容量较大、长途运输的车型充电压力更大,再加上老旧小区充电桩无法安装、极端天气充电频率加大等问题,此外公共领域对于换电需求集中度比较高,市场对换电模式需求越来越大。多家券商机构预计,换电市场规模合计超过千亿元。


换电标准正加速落地

换电模式的市场前景毋庸置疑,但一直以来,发展难点主要在于标准化比较难统一。私家车领域的换电模式只是个别新能源汽车厂家提供的服务,没有统一标准、没有市场规范、也还没形成市场规模,导致新能源汽车换电站建设速度比较慢、运营的数量也少,换电盈利能力堪忧。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正在倒逼换电模式加速标准化。2025年,换电站数量有望突破2.2万座,内在驱动力来源于动力电池标准化,只有在标准化的情况下才能带来更多的换电需求,才能支撑2万座以上的换电站规模。

近日,全国纯电动商用车、纯电动乘用车换电标准起草组工作会议在厦门举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标准所总工程师刘桂彬表示,“换电标准化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行业需求迫切,希望通过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达成共识,推动换电标准落地实施,促进电动汽车换电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换电上下游产业链都希望并不断推动标准化加速落地。

(证券日报)


02

电力需求响应补偿机制要跟上

入夏以来,河北、河南、江苏、山东等多地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为做好今年迎峰度夏工作,已有越来越多的省(区、市)结合电网的运行和负荷特点,开展削峰填谷,调动储能、负荷集成商等参与需求响应。我国电力需求响应的效果越来越突出。

电力需求侧管理通过提前部署和调度需求侧资源,可引导用户行为,优化负荷需求曲线,降低电力供应难度和成本。也可以形象地理解为,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使负荷先“自扫门前雪”,基于电力系统传递出的信号,利用自身能力增需或者减需,以部分解决电力系统灵活性难题。业内人士认为,通过需求响应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其成本低于抽蓄等其他灵活性资源,在推动电力系统灵活性的过程中,需引起高度重视。“十四五”期间,应努力实现需求响应的规模化和常态化运行。

全文节选


         
因地制宜完善需求响应    


不少地方不断完善电力需求响应机制,实现了需求侧响应机制的顺畅运行。自2013年上海首次实施电力需求响应后,需求响应逐步在综合城市试点或相关省份中推广。目前,已有河北、浙江等十多个省发布电力需求响应政策,其中,广东、上海等地开展了区域性、非常态化的需求响应试点,国内需求响应市场存在巨大发展潜力。据了解,多数试点地区开展了“削峰式”和“填谷式”需求响应,根据邀约时间可以参加约定需求响应和实时需求响应。“从各省试点来看,电力需求响应实施模式正在由‘需求侧报量+固定补偿价’模式向更加市场化的‘需求侧竞价+ 最高限价’模式转变。目前,广东、广西均采用‘需求侧竞价+ 最高限价’模式。”华北电力大学博士张健表示。



参与主体类型更加多元

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成熟,除了体量大、可控性强的大工业负荷参与需求响应外,市场参与主体的类别也在不断丰富,小型工商业,以及代理居民和商业用户的负荷聚合商也参与到需求响应市场,增加了负荷侧调峰潜力。随着用户侧主体的多样化、配电网的有源化发展,电实现了双向流动,需求侧可主动参与平衡电力系统,向下减少需求或向上提高需求,增强系统灵活性。近年来,以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储能等为代表的新兴主体大量涌现,使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界限逐渐模糊,电力系统供需两侧的多元互补特性愈发明显,仅从供给侧发力无疑将左支右绌。因此,亟需扩宽渠道、创新思维,充分发掘需求侧资源,协同构筑新型电力系统。


补偿激励资金仍是制约因素

电力需求响应的实践始于我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之前,是从需求侧入手,解决电力系统痛点。实践初期,由于发用电价格受到管制,市场化竞争不充分,电价难以反映供需状况,响应补偿成本往往通过电网企业或政府专项预算作为资金来源,参与主体的类型和规模相对有限。未来需加快构建以行业类型、用电类型为主要分类标准的需求响应政策,在电价基础上拓展需求侧响应的激励效果。目前,中小型电力用户、大型电力用户、居民和新能源车等在参与形式、参与意愿以及响应能力上都各具特点。如何通过市场化的激励手段,引导意愿、能力都很强的用户参与到电力需求响应中,是下一阶段需要开展的重点工作。另外,可依托第三方专业化需求响应管理机构进一步拓宽响应能力建设。

(中国能源报)


其他要闻

More

Highlights

01

工信部:将研究制定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

8月3日,工信部官网发布消息称,为加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做好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研究工作,8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召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工作座谈会。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明确,下一步,将坚持问题导向,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和行业急需标准,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支持柔性拆解、高效再生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持续实施行业规范管理,提高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水平。(每日经济新闻)


02

特斯拉与两家中国供应商签署电池材料交易

特斯拉已与其现有的两家中国电池材料供应商签署了新的长期协议,这是汽车制造商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确保供应的最新举措。8月1日,华友钴业公告称,控股子公司与特斯拉签订供货框架性协议,公司拟于2022年至2025年期间向特斯拉供应电池材料三元前驱体产品,这是在锂离子电池中储存能量的关键。此外,中伟股份也公告称与特斯拉签订合同约定。两公司均表示,预计协议对公司相关年度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新浪财经)


03

世界首个实用化

零碳智慧能源中心在榆林投用

8月1日,世界首个实用化和规模化零碳智慧能源中心——榆林科创新城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中心示范项目建成投用。该项目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含氢能的零碳多能源供需系统的实用化和规模化示范应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项目由能源站主体、制氢储氢和氢燃料电池系统、光伏发电系统、水介质储冷储热系统、浅层地热井群等组成,室内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陕西日报)


04

全球储能步入高速发展期

8月1日,经济日报发文指出,从全球来看,储能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约209.4吉瓦(GW),相比2020年同期增长9%。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预计未来5年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将增长56%,到2026年达到270吉瓦(GW)以上。(经济日报)


05

我国成功发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

北京时间2022年8月4日11时0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遥四十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gōu)芒号”。该卫星将在碳储量监测、生态资源详查、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监测评价等方向提供遥感监测服务,为“美丽中国”发挥遥感力量,提高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央视新闻)


06

欧盟国家正式开始实施天然气削减协议

当地时间8月1日,欧盟正式开始实施上月通过的自愿削减天然气用量协议。根据该协议,欧盟成员国将在今年8月1日至明年3月31日期间,通过各自选择的措施,将天然气需求在过去5年平均消费量的基础上减少15%。欧盟理事会此前表示,减少天然气需求是为了在冬季来临之前节省成本,为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可能中断做好准备。(央视新闻)


EN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