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两会”代表共议如何实现碳中和愿景会议成功举办

202137日晚1930-2240,由清华大学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联合主办,国际能源网承办的“两会”代表共议碳中和会议成功举办。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成员单位的代表,清华大学和其他多所高校的教师和研究生,以及社会各界感兴趣者共3万多人观看了此次会议的视频直播。

应邀参加本次会议的嘉宾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先生;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先生;全国人大代表、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先生;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新疆金凤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先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钱学森决策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一莉女士;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周大地先生和戴彦德先生;联合国环境规划暑哥本哈根能效中心研究员陈卓伦先生;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赵伟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正风教授和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博士。原应允参加本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先生,因临时要接受主流媒体的访谈未能到会,但将自己为参加本次会议准备的发言提纲传来,请何继江老师在会上做了介绍。

会议首先由彭凯平教授和赵伟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做了致辞,他们共同预祝此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紧接着,参会的“两会”代表,分别介绍了自己今年带到“两会”上的有关碳达峰与碳中和提案中的核心观点和具体建议;其他嘉宾也阐述了自己对我国争取提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看法、思考和建议。粗略梳理,他们的在发言中论及的问题、表达的看法和观点主要如下:发挥大国作用,基于上海合作组织平台设立碳中和国际论坛、提出相应的国际性公约;关于碳达峰、碳中和,今年比去年,从政府到全社会,已有了更广范围共识;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出的电去替代煤电和石油作为动力,不仅可减少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还有益于国家的能源安全和外汇安全;煤炭生产企业认同重卡物流动力的油改电;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最大的瓶颈可能在消费侧,鉴于此,建议及时启动100个城市、1000个园区、10000个乡村使用绿电的试点;我国应尽快出台用碳标识标准,尽早建立绿色产品碳声明制度;要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给出明确的时间表;碳达峰、碳中和意味着我国能源系统的全面改造,必然将带动整个工业制造系统的零碳升级和改造;每人1000瓦光伏、在农村以及高速路两侧隔离带等建造光伏发电基础设施或光伏电站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欧洲相关机构也愿就此与我国开展竞赛;碳达峰、碳中和具体技术路线与关键措施的实行,必须纳入法制轨道,对碳排放总量的管理要有法制约束,为此要尽快启动相应的立法规划,并且还要统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标准体系的制修订;为实现碳中和,国家要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要出台针对性强的政策、指导以及引导措施;低碳零碳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不作为,就永远不可能实现,要转变观念,不能再靠传统能源的扩张,不能一遇到问题、困难,就又回过头去再依靠传统能源救场、维持,大力发展和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才是解决之道,研究提高更多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安全性保障,才是最该做的;对碳达峰、碳中和要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全社会广泛共识,使所有人都学懂、领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落实碳中和的意义在于,使我国完成从粗放型发展向科学发展的根本性转变;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是前提,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是根本,制度创新、政策保障是基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关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合适的技术路线、商业模式以及政府的统筹政策;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组织在推动全球零碳发展进程中,十分愿意在我国设立示范城市或园区,可以分享相应的发展策略、评估工具、技术标准以及培训机会等;碳中和是全球化的概念和愿景,在一些具体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中,我国也有先进的、走在前列的,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我国要有更大担当,要有发挥引领作用的勇气和胆识。

“两会”代表和其他嘉宾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涉及面广,做出的分析、提出的观点、给出的论证,开阔眼界,催人思考。

随后,针对何继江老师的提问,各位**表和多位其他嘉宾畅所欲言,又给出了自己对如何实现2060年我国的碳中和愿景,在我国通过科学合理制定相应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如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阶段性目标,面临的主要困难,应该着重攻关的主要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技术路线和关键举措等的分析、观点、看法和建议等。何继江老师也在与嘉宾对话交流过程中,分享了他近期在欧洲调研综合能源发展现状的收获和感想。随后,嘉宾们还回答了国际能源网、中国科学报、中国能源报、中国科技日报、新华社瞭望智库以及EETV生态环境频道等多家主流媒体记者的提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