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今年以来,全球能源行业出现新的变化,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国内电力、煤炭供应持续偏紧,一些地方出现限电停产或错峰生产的情况,电力市场尚未发挥有效作用,煤炭价格上涨造成的电能生产成本增长无法有效疏导。
2019年,我国燃煤发电开始实行“基准价+上下浮动”的市场化电价机制,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多个地方存在对市场交易电价的不合理干预,“只许降、不许升”。而今年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如果燃煤发电市场交易电价仍不上浮,煤电企业亏损的困境将难以打破。因此,近期多地出台了关于燃煤发电上网电价上浮的通知。例如,今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就已发布《关于明确蒙西地区电力交易市场价格浮动上限并调整部分行业市场交易政策相关事宜的通知》,明确蒙西煤电上网电价可在基准价基础上上浮不超过10%。上海、广东、湖南等地也相继于8月、9月发布相关通知,要认真实施“基准价+上下浮动”的市场化电价机制,允许市场交易电价合理上浮。
面向未来,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提高,电力系统运行面临更强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和波动性,发电成本的波动幅度和频次将显著增加。因此,无论是从短期破局还是长远布局的角度,都迫切需要构建更加灵活有效的市场机制,以更加精准、灵敏的价格信号反映电力供需形势和电能生产成本,引导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改革内容与预期成效
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口,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改革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对缓解当前煤电供应紧张形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通知》提出,有序推动燃煤发电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在保持居民、农业、公益性事业用电价格稳定的前提下,将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由分别不超过10%、15%,调整为原则上均不超过20%。扩大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在当前电力供需紧平衡、燃料成本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有利于进一步缓解当前我国燃煤发电企业面临的经营困境。
《通知》对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其一,在用户侧真正建立起“能跌能涨”的价格机制。2019年,我国开始以“基准价+上下浮动”的方式在发电侧建立了“能跌能涨”的市场化价格机制;此次改革中工商业用户目录销售电价的取消,则将在用户侧真正建立起“能跌能涨”的市场化价格机制,打破将电力市场化改革与降用户电价划等号的思维定势,为加快确定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奠定坚实基础,对协同推进电力体制其他专项改革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其二,有利于更好地激发需求侧弹性。工商业用户电价随市场化交易情况上下浮动,用电价格的上涨可以抑制不合理的用电需求,减少高耗能企业的总用电量需求;已建立分时电价机制,但尚未开展现货市场交易的地区,分时电价需与市场化浮动电价之间有效衔接,随市场化交易情况整体浮动,能更好地发挥分时电价引导柔性负荷、储能、电动汽车等“移峰填谷”的效果;已开展电力现货市场的地区,电力现货价格可突破上下浮动20%的限制,需求侧弹性将被更充分地激发。
三、影响分析
广大用户关心的问题是,此次改革对不同类型用户将带来哪些影响?
其一,居民、农业用电价格不受影响。居民(含执行居民电价的学校、社会福利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等公益性事业用户)、农业用电由电网企业保障供应,执行现行目录销售电价政策。因此,改革实施后,居民、农业用户将以和过去一样的方式和价格水平买电用电。
其二,高耗能企业的用电价格不受上浮20%的限制。其目的是抑制高耗能行业不合理电力消费,倒逼企业持续加大节能技术改造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其三,对于其他工商业用户,由于用电成本占其生产总成本比重总体较低,市场交易电价上升20%以内对其终端产品的价格影响总体有限。同时,鼓励地方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政策。
虽然《通知》提出,推动工商业用户都进入市场,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并非意味着这些用户都需要直接参与市场化交易。对暂未直接从电力市场购电的工商业用户(如尚无独立电表计量条件的用户),则由电网企业代理购电。但用户即便通过电网公司代理购电,也需要面临波动的市场价格,与过去电网公司“统购统销”、目录销售电价的模式有本质区别。
四、结语
《通知》的发布实施,有利于缓解当前我国燃煤发电企业面临的经营困境,保障迎峰度冬电力安全稳定供应。但其意义和价值远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其标志着电力市场化改革迈出新的重要一步。有序推动燃煤发电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推动工商业用户都进入市场、取消工商业用户目录销售电价等一系列有力改革举措,将倒逼各地加速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推动电力市场建设步入快车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机制为核心,以价格信号精准引导供需匹配,更好地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将全面支撑我国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服务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作者:钟海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供职于清华大学电机系、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智库研究中心,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