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观察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策观察

《关于全国温室气体资源减排交易市场有关工作事项安排的通告》发布

CCER开始的脚步是越来越近了,为进一步规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登记、交易和结算活动,做好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衔接工作,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生态环境部做出重要通告。

明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和减排量的登记、注销、集中统一交易与结算服务负责单位

2017年3月14日前已获得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备案的核证自愿减排量,

可于2024年12月31日前用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

2025年1月1日起不再用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

通告全文如下:

一、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机构成立前,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承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和减排量的登记、注销等工作,负责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的运行和管理。

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成立前,由北京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提供核证自愿减排量的集中统一交易与结算服务,负责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的运行和管理。

三、2017年3月14日前已获得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备案的核证自愿减排量,可于2024年12月31日前用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2025年1月1日起不再用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

特此通告。

  生态环境部

  2023年10月24日

(此件社会公开)

相关阅读:

11月初生态环境部将举办CCER启动仪式

10月19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由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这是保障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序运行的基础性制度。

核心管理办法的发布,也是自愿减排市场启动的重要标志。《管理办法》明确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由注册登记机构(也即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受理项目和减排量的登记、注销申请,由交易机构(也即北京绿色交易所)负责交易与结算,由生态环境部负责发布项目方法学。

知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启动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还需其他一些条件,如发布方法学,指定交易机构和注册登记机构等。据了解,11月初生态环境部将举办相关启动仪式。

此前,知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生态环境部正在审核并将于近期通过第一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或将开放4类项目,包括造林碳汇(含竹林)、红树林修复、并网海上风电、并网光热发电等,而生物质能项目因存在争议暂未获准。符合条件的项目可以纳入CCER交易标的。

生态环境部负责发布项目方法学

今年7月7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编制形成《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比征求意见版,本次《管理办法》发生了一些变化。

最为值得关注的是,《管理办法》删去了“应当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减排……”字眼,而以“属于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项目方法学支持领域”的表述替代。

这明确了生态环境部负责组织和发布方法学,取消了原有征求国务院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意见。业内认为,这增强了生态环境部对方法学和项目质量把控的裁量权,有利于统筹管理自愿减排项目支持领域和减排技术范围。

生态环境部于今年3月发布了公开征集方法学文件时披露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编制大纲》,目前有能源产业、能源分配、能源需求等16个产业的细分行业被列入方法学领域。随着生态环境部对于方法学遴选评估工作的完成,各领域方法学预计将逐步发布,为自愿减排项目的申请提供条件。

今年7月,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原司长李高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透露,第一批项目方法学公开征集工作已经结束,共收集方法学建议300余项,涉及能源产业、林业、废物处理及处置等多个方法学领域。

此外,《管理办法》去掉了对于支持领域的具体描述,结合对于方法学条款的相关调整。业内认为,这表明生态环境部在“放开”支持领域的同时,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保障其项目质量。

“《管理办法》对于原有项目的处置方式描述更为清晰。”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碳市场主任刘洪铭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管理办法》要求2017年3月14日前备案过的项目都需要重新申请,此外配合上2011年11月8日和2020年9月22日等时间节点和减排量的申请有效期,这也表明了在新的历史时期立足于以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形势下,生态环境部对于保障项目和减排量质量的新要求。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四步走”

“《管理办法》是规定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基本框架的统领性文件,对于市场启动和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意味着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重启进度再进一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管理办法》聚焦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登记、减排量核查与登记、减排量交易、审定与核查机构管理等关键环节,加强全流程信息公开要求,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

刘洪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分“四步走”推进。第一步,组织发布项目设计与实施指南、审定与核查实施规则等配套管理制度,构建基本制度框架。第二步,通过发布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明确市场支持的具体领域。首批项目方法学将支持林业碳汇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第三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生态环境部批准审定与核查机构。第四步,上线运行全国统一的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

刘洪铭介绍,按照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信息来看,《管理办法》是“四步走”的基础,是保障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序运行的基础性制度。有了《管理办法》的基础,才确立了后面所需要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基础设施、系统和机构建设。“四步走”列出的相关内容,是未来全面启动新CCER交易必须要有的基本要素,包括发布项目设计与实施指南、审定与核查实施规则等配套管理制度,发布项目方法学,批准审定与核查机构,上线运行全国统一的注登和交易系统。

以市场机制推动企业低成本减排

业内普遍认为,为了增强碳市场的流动性和碳市场合理碳价的探索,中国碳市场需要引入投资机构和非控排企业的市场参与。

在2023年服贸会期间,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梅德文预测称,若参照对比欧盟碳市场规模(2022年15亿吨配额,93亿吨交易量,价格80欧元/吨,7500亿欧元交易金额),未来中国碳市场深入金融化后,以其70亿-80亿吨配额(约是欧盟配额5倍),年交易量或将超过100亿吨,价格或超100元/吨,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碳交易碳排放交易体系发挥作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施罗德投资中国区总裁郭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资产管理行业在促进碳转型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促进碳转型,资产管理者可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必要的知识和工具,以了解气候风险以及对投资的影响。这需要专有的工具来了解不同情况下的转型和实际风险。资产管理者可以做的第二件事,不只是选择正确的投资,还应该正向引导被投公司的行为。

此前,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提及,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全国统一碳市场还没有真正让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交易。如果银行不能进入,所谓各地纷纷出现的碳排放权融资本质上就是伪命题。

“中国碳市场的投资相关的制度仍旧欠缺,风险管控、纳入范围等都需要明确。市场机制发现合理价格是一方面,但不应该仅关注‘交易’的金融属性,更应该关注的是通过市场机制推动企业低成本更有雄心的减排。特别是未来如何确保碳市场的收益,例如配额有偿分配的收益,被用于应对气候变化。”刘洪铭表示。

企业应该如何做好自身的减排量质量?刘洪铭认为,企业应设置专人专岗,储备专业人才,尽量熟悉相关政策内容,并且根据相关要求做好软硬件准备工作,为高质量的项目和减排量的产生做好准备。建立数据平台是一个方法,可以简化企业的数据管理,但企业人需要有真正掌握了相关知识和内容的人,才能够实现良好的企业碳排放自我管理。

【版权申明】文章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转载目的仅用于传递信息而非盈利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TOP